欢迎访问辽宁雷锋干部学院官网

站内搜索:

保定天气预报 - TianqiAPI.com

欢迎访问辽宁雷锋干部学院官网

搜索
确认
取消
/
文化集萃

学院概况

全部分类

文化集萃

  • 分类:当地文化
  • 发布时间:2022-08-10 11:45:32
  • 访问量:0
概要:永陵前的启运山,气势雄伟,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清永陵的后面,绵延逶迤数十里,与苏子河、烟筒山构成了独特的风水形胜。乾隆诗云:“长白龙干西南来,灵山启运神堂开。原远流长绵奕世,骈蕃褆祉皇图培。”可见在乾隆帝心中,启运山的绵绵赐福,培育了大清世代不绝的皇朝大业。
概要:永陵前的启运山,气势雄伟,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清永陵的后面,绵延逶迤数十里,与苏子河、烟筒山构成了独特的风水形胜。乾隆诗云:“长白龙干西南来,灵山启运神堂开。原远流长绵奕世,骈蕃褆祉皇图培。”可见在乾隆帝心中,启运山的绵绵赐福,培育了大清世代不绝的皇朝大业。
详情

1.满族民俗
 
图片
  满族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新疆等地。满族的主要聚居区包括辽宁省东部、辽西走廊、河北省东北部等区域。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国人口普查结果,满族的人口数量约1039万人,仅次于汉族、壮族、回族,约占中国人口的0.77%,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近十分之一。在省级行政区中,辽宁省满族约534万人,占全国满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强,占辽宁省人口的八分之一;河北省满族约217万人,占全国满族人口的五分之一。
  满族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其祖先可追溯到周代肃慎、汉代挹娄、北朝勿吉、隋唐靺鞨。唐末五代时,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12世纪初,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反抗辽朝的奴役,建立金政权,灭辽与北宋,入主中原,与南宋并立。金代女真人大量进入中原地区,逐渐融入了汉族之中。仍留住在松花江两岸、黑龙江中下游及以东地区的女真各部逐渐演化,形成了明代的建州、海西、野人三部女真。16世纪末,努尔哈赤以建州、海西两部女真人为主体,把这些分散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统一成为共同体,在统一过程中,努尔哈赤把女真部众编入“八旗"”。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之后起兵反明。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将族名女真改名为“满洲”,将国号改为“清”,1644年,清入主中原,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通用汉语、汉字。满族传统上信仰萨满教佛教等,崇奉关羽等神,俗敬狗、乌鸦等动物,饮食上以粘性的主食和猪肉最具特色,其传统的服饰和建筑具有一定的东北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
满族婚俗
 
图片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与汉族传统婚俗较为相近,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婚礼的仪程上。
婚礼当天清早,新郎骑高头大马到娘家迎亲。娘家用轿子或马车护送新娘到新郎家。在进厅堂前,“新郎抽矢三射,云以去煞神”。新娘下车踏红毡,到天地桌前与新郎“拜天地”。之后进入户外帐中,谓之“坐帐”,亦称“留住”。“坐帐”结束后,新郎引新娘从铺好的红毡(贫穷之家多用席茓)上走房门进入屋内。进入屋内时,将马鞍一副置于门槛之上,新娘从马鞍上跨过,取“平安”之意。
仪式过后,已值正午,宗老在院中设桌,桌上供肉1方,酒3盅,尖刀1把,让新郎、新娘面南跪于桌前。宗老用满语唱3段“阿察布密歌”,唱一段割一片肉抛向空中。举一盅酒齐肩泼在地上,连续3次,称为“撇盏”,为敬告天地之意。拜完天地,新娘由儿女双全老人在帐中“开脸”。
  晚上,入洞房,新郎、新娘交杯酒,行合卺之礼。二人争坐褥上,以先为好。褥子下面放筷子,意味着快生孩子。窗外撇五谷杂粮,唱喜歌,叫“拉空齐”。
婚礼结束时,主人将宾客送到门前,敬4杯酒,称作“上马杯”。喝完酒宾客要把碗揣在怀里偷偷拿走。此俗今已演变为偷酒盅的习俗。次日,新娘跟随新郎按辈分大小去拜见家中亲友。
清明节满族祭祀插佛托
 
图片
  “插佛托”是一种将用柳枝和五色纸制作而成的佛托插在先人坟上的祭祀方式,作为满族特有的清明祭祀习俗,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兴京县志》在祭祀条申中记载,“树柳枝祭”是为“佛托”(佛朵、佛多)而设,并认为“祭柳枝”、“插佛多”均为同祭一神。关于满族人上坟插佛托习俗的由来,一种说法来源于清代《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佛立”,其序称此仪乃“为婴儿求福”。另一种说法源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新宾资料本》,意在纪念努尔哈赤的妻子佛三娘。如今插佛托不仅表现对死者的祭奠,还表示永保子孙兴旺平安之意。同时,佛托又被视为摇钱树,插佛托又有了给已故先人送钱的涵义。
新宾满族祭祖
 
图片
  新宾满族素有祖先崇拜的传统,在较早时期,这一传统被涵盖在满族的古老宗教萨满教之中。后经清朝官方的规范,满族的祭祖活动逐渐习俗化、仪礼化。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颁布的《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对满族的萨满教进行改造,形成了包括祭祖、祭天、换索和背灯四个祭项在内的宫廷祭礼,这一模式得到了满族民间纷纷效仿,构成了民间家祭的基本模式。
  在历史逐步演进的过程中,满族的祭祖习俗在原有家祭的基础上,也整合了一部分汉人的家谱文化,这与满族的八旗制度是分不开的。在八旗制度下,家谱是官职爵位世袭、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证明和重要凭证。完成于乾隆九年(1744年)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对满族民间的修谱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过去的个别家族修谱到家家修谱,出现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一次修谱高潮。满族修谱多取在龙年、虎年或者红鼠年,取龙腾虎跃、人丁兴旺之意。家谱修成之后,各家族每隔12年左右就要续谱、拜谱。
  新宾满族的祭祖习俗即是在上述两种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习俗在每逢龙、虎或红鼠年各家族续谱祭祖活动中表现地尤为充分。新宾满族民众一直重视对祖先的祭祀,他们试图通过祭祀那些古老的祖宗板(神位)、祖宗匣、家谱、以及各种民族神灵,以期实现对祖先的祈福与沟通,从而获得某种精神力量,得到慰藉与庇佑,使家业昌盛、人丁兴旺。应该说,新宾满族的祭祖活动对于增强民族和家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亲和作用。
满族三大怪
  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寒冷的东北地区,狩猎和采是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生产生活方式就决定了他们区别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一些生活习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满族三大怪”。
  这第一怪是“窗户纸糊在外”。在玻璃窗普及之前,东北地区都是用纸糊窗户的。关内汉族也是用纸来糊窗户。不过由于气候不太寒冷,再加上为了美观,都把窗户纸糊在窗棱以内。满族人就不同了,他们将窗户纸糊在窗棱的外侧。主要原因是要凭借窗棱的支撑,增强窗纸抵御北方风雪的力量。还可以防止窗棱积雪,以避免雪融化时损坏窗纸,延长了窗纸的使用寿命,增强了保暖性。
 
图片
  满族糊窗纸多用“毛头纸”,或称“高丽纸”。“毛头纸”是用麻绳头做原料,人工抄漂而成,纸稍厚,迎着阳光看,有网状麻丝,因此比较坚固耐用。但是,糊上窗户纸后,室内光线暗淡。聪明的满族人,为了使窗户更明亮,更耐雨雪,想出了“油窗花”的方法。就是用棉花蘸豆油、芝麻油、麻子油等涂在窗户纸上,既增加了透光度,又使窗纸更加耐用。
  第二怪是“大姑娘叼烟袋”。过去满族人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渔猎生活,在山区生活、狩猎艰辛,经常与蛇蝎蚊虫为伍。吸旱烟不仅可以驱逐蚊虫,还能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连最有毒性的毒蛇也怕烟袋油子。因此,吸旱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能起到趋避蚊虫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满族人爱抽旱烟的习俗。不但老年人和青壮年男性抽烟,就连年轻的姑娘也都抽烟。满族女孩出嫁时,一杆精致的旱烟袋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环境的改善,满族女子早已摒弃了这样的习俗,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们,还时常一边抽着旱烟袋,一边品味着生活的甘与苦,谈论着往昔和未来。
 是
  第三怪就是“养活孩子吊起来”。这一习俗也和满族人早期的渔猎生活息息相关。在茫茫林海雪原之间的渔猎生活中,将婴儿放在地上,不仅潮湿而且危险,高高地将摇篮挂起,生产、家务、育儿全不耽误,一举多得。“悠车”一般用两个椴木片围成船形,深约40-50厘米,长约90厘米左右。在悠车的四周涂上红色,画上龙、凤或万字、云卷等图案。有的悠车还写上“长命百岁”、“富贵有余”等祝福的字样,一般婴儿五六个月就睡上了悠车。悠车多是姥姥家送的,大孩子用完了,小孩子接着用,爸爸用完了,儿子用。有的悠车能相传数代。
 
a

满族住宅
                                                       
  由于东北气候寒冷、古代满族居民的房屋建筑自然体现出防寒的特点。屋内修筑锅台和火炕,与室外烟囱相通,其房屋建筑形式是“柱皆插地”,四壁以泥土或石筑之,房顶“覆土盖草”。室内“皆设长炕绝无遮隔,主仆男女混处其中”,处处都能体现保暖防寒的需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房屋一般南开门,而门多开在中间,亦有东间开东门者,屋宇为砖瓦或泥土盖草,正房3间5间不等,东西厢房各2间或3间,前为门房,亦称耳房。耳房中间开大门(俗称门洞),以通内院。烟囱圆形瓶状,多立在西首,或立在西山南墙垛外,多由木、泥石或砖瓦砌筑而成。正房南北皆设窗,为木制,花格,上下两扇开合,外糊纸。满族以西为贵。所以,室内东间为灶房兼堂屋,可存放杂物、烹饪食品、加工粮食。西两间为居室,叫“正屋”,长辈寝南炕,子女和下人睡北炕。西屋南北通炕,俗称连二炕。西炕与南北炕同宽,后多变为窄条炕,俗称“万字炕”。满族富户庭院多为四合院,围以木障,或砖石栅墙,大门内置影壁墙,东南角竖一索罗杆子,院中东西两侧建仓房和楼阁式的苞米仓子,上置放玉米穗,下置放农具,满语称为“哈什”。
萨满
 
是
  满族自古笃信萨满。后金时,佛阿拉和赫图阿拉皆建有堂子,以萨满跳神举行祭祀活动。满族的民间萨满有家萨满和跳神萨满两种。家萨满的职责是主持家族中的各种祭礼,有时也兼给人看病,祭神时,舞蹈、击鼓、念祷祝词。跳神萨满主要是召神、驱邪治病。跳神萨满的地位低于家萨满。所以,家萨满又称“大萨满”
满族萨满多为女性,后来男性逐渐增多,但仍以女萨满居上。凡男人当萨满,必须戴上女人的头发,穿女装,扮成女人的样子,说话也要学女人的声音。萨满用具(法器)有神衣、神帽、腰铃、神刀、抓豉、折板、三弦、琵琶、串铃等,祭祀活动以年终家祭最为隆重,亦称大祭,合族人全参加,一般需时3 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新宾各地农村大多有萨满,其活动亦很频繁,影响颇广。至今新宾仍有“守什么人,学什么人,守着叉妈(萨满)会跳神”之俗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搞萨满活动的人越来越少,而萨满文化则以民俗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
2、满族文化
抚顺地区满族民间音乐
 
是
  满族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 3 类。民间歌曲有山歌、劳动号子、小唱 3种。演唱语言上有用满语、汉语和满汉语兼用的 3种。内容主要包括有山歌、情歌、喜歌、渔歌、悠悠调、丰收歌、子孙万代歌、童谣、舞曲等。
  满族传统歌舞主要有“莽式”和萨满”歌舞。莽式,又称“玛克沁”、“玛克式”,为舞蹈之意。这种歌舞在清初进入宫廷,属宴乐之首,萨满歌舞即烧香跳神歌舞。满族特有的乐器多用于跳神活动,如单鼓、抬鼓、响铃、腰铃、扎板、响刀等打击乐器。
满文满语
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建州女真于今新宾永陵的佛阿拉遗城,参照回鹘式蒙古文,创制满洲文字,即后来的老满文。老满文曾在抚顺地区历行30余年,建立起较完整的满洲八旗教育体系也在抚顺地区初创。因此,抚顺地区被视为满文字的创始地,满洲语言文化教育的发源地,满族文化的生发源。满族文化的生发源。老满文创制完成后,皇太极又命人对其进行改进,在回鹘字母旁边加上圈点等笔画,形成了新满文。“中间一根棍儿,两边都是刺儿,加上圈和点儿,就是满文字儿”,是过去的人们对满语的形象描述。
  抚顺满语方言包括女真语残留和一些蒙古语及变异,如勃吉列、乌苏、巫松、克里突、踏锤、莽世空齐、玛猢、嘎巴、灶突等等。清代满语方言,大多来自官方书面语、民间日常习惯语。如抚顺满族民间日常交流用语一上哪喀、干哈喀、哪哈拉,官方用语词汇有一一穆昆、穆昆达、贝勒、贝勒爷、章京、色衣达等。现代满语方言,大多以满汉融合语或满汉变异语的形式存在,如抚顺地区500余个已查出的满语地名。
  抚顺满语满文学习教育消失于20世纪50年代初。但在民间传统祭奠中仍然保留满文喜条的习惯。1988年,新宾建立兴京满族小学,设有满语满文基础课程,成为新一代满语满文的传承者。
满族旗袍
 
是
  新宾是满族的肇兴之地,也是满族旗袍发源之地。据记载,旗最初是满族人的一种服装,满族先人,无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皆穿袍服,著抽外套马掛,但男女各异,贵贱有别。满族人又称旗人,故有旗袍之名。
  新宾旗袍在制作技艺上采用平面结构,连身通袖,即衣服是由上下一块布料裁制而成。从外形上看,立领盘扣的特点十分突出。盘扣样式从普通直盘扣到栩栩如生的蝴蝶扣、琵琶扣、双葫芦扣、花型扣等。满族旗袍在裁剪上没有横向腰线分割和胸腰省道,采用的是边缝内收的制作手法,外形轮廓顺畅,曲线优美,能很好地体现出女性的体形美感。满族旗袍在领、袖、襟、据等处都有大量盘滚装饰,具有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的典型外观特征,摆侧开权的细节布置。旗袍的制作般分为量体、裁剪衣身及边条、缝纫三大内容。在缝纫这一项里,又细分为检查裁好的衣片,做缝制标记,烫省,敷牵带,滚边及镶边,合肩缝,合摆缝、袖缝,做领、装领,制作及钉盘扣九个方面,制作技艺十分复杂。
  旗袍是全世界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服饰之一,其高领、斜襟、窄袖、下摆开权等基本细节和合体剪裁的设计观念都被中外服饰借鉴,对中西服饰文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新宾满族旗袍不仅是满族服饰的精华,更是全中华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对促进人类服饰文化发展意义非凡。
3、抚顺“非遗”
抚顺满族地秧歌
  抚顺满族地秧歌是活跃在抚顺地区的满族民间舞蹈,民间俗称“鞑子秧歌”,具有火暴、矫健、粗犷、热烈、豪放的表演特点,是满族民间舞蹈中最通俗、最普及、最具生命力,同时也是最受满族人民喜爱的舞蹈之一。相传,满族地秧歌源于满族先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创建八旗时,凯旋之后,丰收之余,抒发豪情的即兴表演。舞蹈中有“鞑子官”、“克里吐”、“拉棍的”等各种造型,人物生动有趣,表演中以其大摆大浪、盘旋作势,再现了满族先民英勇善战,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征战、劳动生息的民族风情。舞蹈动律上“扬”、“蹲”、“盘”、“跺”、“摆”、“颤”等动作,极大地丰富了满族秧歌的表现内容和表演形式,充分显现了它丰富的艺术特性,极具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被誉为“辽东山区的烂漫山花”,“满族文化的活化石”。
琥珀雕刻
 
我
  琥珀是距今9900万-4500万年前的松柏科植物的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多夹杂在煤层之中。琥珀属有机宝石,是由碳、氢、氧和少量的硫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其折射率为1.54,硬度为2~3,易于加工和制作各种工艺雕刻品。抚顺西露天矿是世界琥珀的重要产区,也是中国宝石级琥珀和昆虫琥珀的主产区。抚顺琥珀以“色彩丰富低调、光泽明亮柔和、质地细腻温润”闻名于世,是世界上较为珍贵的琥珀品种。
  琥珀雕刻种类大体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3种,圆雕为四面体。浮雕为三面体,是平面雕刻。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
  琥珀雕刻的工艺流程分为采料、选料、切皮、造型、破荒、捣角铲活、走刀、抢细、磨光、钻眼、搓孔、磨形、穿珠、内画、镶嵌、抛光、清洗等多个步骤。
  抚顺琥珀雕刻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手工工艺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琥珀艺人凭借着智慧和双手,在不使用任何机械设备的条件下,用较为原始的加工工具,雕刻出了多种多样各自不同的琥珀工艺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人民大会堂“辽宁厅”中曾摆放的《地球仪》、《屏风》等大型作品,就是抚顺琥珀镶嵌作品。2014年抚顺琥珀雕刻技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抚顺煤精雕刻
 
我
  煤精,又称煤玉。与一般的煤相比,煤精质轻、坚韧,结构紧密,黝黑发亮,在显微镜下下可以看出有些颗粒带清晰的本质细胞结构,甚至可辩树木年轮线,因为它夹杂在一般的煤层中间,故称之为“煤耗中之精华”,是我国雕刻工艺品特种原料之一。煤精雕刻已有七千多年历史,在邻近抚顺距今七千年前的沈阳新乐遗址,就出土了“耳塘饰”和圆珠等抚顺煤精雕刻品,这是我国煤雕史上最早的实物。抚顺是我国煤精的主要产地,拥有着丰厚的煤精矿藏资源和悠久精湛的煤精雕刻技艺传承。抚顺煤精雕刻始终沿用着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砍”、“铲”、“走”、“抢”、“磨”、“抛”、“滚”、“擀”、“剁”、“刨”、“钻”、“搓”等手法,是抚顺煤精雕刻所特有的技法和工序。2008年抚顺煤精雕刻技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宾满族剪纸
 
我
  新宾满族剪纸是融剪、说、唱于一体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将满族剪纸、满族民歌和满族故事结合在一起,通过边唱边讲的形式剪出作品来。作品内容取材广泛,除了满族传统的嬷嬷人、花鸟草虫之外,满族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乡风民俗等都是其表现的对象。在新宾还流行一种剪纸习俗,即专门在岁时节日剪纸,寓意祈福消灾、辟邪迎祥,这类作品也是新宾满族剪纸的一大特色。由于满汉杂居,满族民众受汉族影响,生活方式也融入一些汉族的习俗,这种潜移默化的民族融合在很多剪纸作品中留下了痕迹。
  新宾满族剪纸技法多样,分为单纸剪、双纸剪、立体组合剪、彩色拼粘剪、松明烟熏剪、火头烧烙剪和吊线动画剪等。所用的材料也比较特别,纸、布、绸、皮革、鱼皮、麻布、桦皮、树叶、红辣椒等材料,皆可成为剪纸艺人表现灵感的载体。有时艺人还根据画面需要,灵活运用烟头、香头或木炭,烫出点、线,增强作品的表现力。2008年新宾满族剪纸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舌尖上的抚顺
(1)八碟八碗
 
我
  八碟八碗为满族正宗桌席,细分又有三六席和二八席之别,讲究四凉四热八道菜、四荤四素八碗汤,碟是实实在在的大碟,碗是深深大大的高碗。后来,八旗入关,作为满族传统美食的“八碟八碗”逐渐演变成了满汉全席上的部分菜肴。八碟八碗”的选料并不是固定的,是按四季变化而变化,因贫富差距而不同,同时还与地方习俗有关。在新宾,“八碟八碗”分为四荤、四素、四凉、四热共十六道菜。四凉四热合为八碟,主要是炒菜和凉菜;四荤四素为八碗,菜肴调味质量香醇偏咸,荤素搭配适中,“八碟八碗”上齐之后,还要上主食,例如有“粘火勺、锅贴、苏子叶饽饽、煎饼、玉米饼”等,大都是满族人喜爱的粘食,一般选其中的四种,这与“八碟八碗”中的“八”有联系,满族人将其寓意为“大清江山,四平八稳”。
(2)抚顺麻辣拌
 
我
  抚顺麻辣摔作为抚顺著名的小吃之一,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抚顺麻辣拌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川菜风靡全国各地,四川的麻辣设传入了抚顺,一批在当时的国企改革大潮中走入社会自主创业的工人,开始经营麻辣烫食档,在这一过程中,麻辣烫被改造为适合东北人口味的实惠美食,去除了汤汁,直接用料拌匀食材,突出了个“掉”,在川味麻辣烫麻辣味的基础上增加了酸甜味,丰富了味觉体验,这种美食最早出现在学校周边的小食档,为学生们所喜爱,之后又在广大工薪阶层中获得了欢迎,成为名满全辽的特色地方小吃。
  麻辣摔脱胎于麻辣烫,又不同于麻辣烫,味道上要比麻辣烫更为浓郁、丰富,非常符合东北人的饮食特征喜好,也象征着东北人的性格。麻辣拌用料简单,土豆、海带结、豆皮、丸子、鱼丸、甘蓝、宽粉、简、白菜、焖子、豆泡、蟹棒、蘑菇、素丸子,和麻辣烫原料相似,不过是在煮过后沥干水分,加盐、陈醋、糖、花生碎、辣椒、孜然、麻油、芝麻等拌匀后食用。
  抚顺的麻辣拌是抚顺人自己创造发明的特色风味小吃,凝聚着抚顺人的自强精神和对美食的独到领悟,与麻辣拌拥有相近历史背景的新兴大众小吃还有很多,它们都是时代的见证。如今,抚顺麻辣拌已列入抚顺系列旅游产品之“十大风味小吃”名录,它不仅深受抚顺人民喜爱,也得到了外地消费者的认可,麻辣拌食档已经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专营麻辣拌调料的网店也日趋兴旺了起来,麻辣拌已走出了抚顺,走出了辽宁,走向了全国。
(3)满族火锅
   
我
  满族火锅是满族名馔,原称为“野意火锅”。早在金代,满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狍肉片随切随煮随食。明末清初,努尔哈赤带领部下在行军打仗途中,为了节省时间,大家把猪、羊、牛肉等放在一口锅内烧煮。
满族火锅至今仍保持其大沿火锅的传统,即锅有沿,锅沿上可放麻酱和各种小菜。铜锅炭火,鸡汤沸腾,汤中杂以酸菜丝、粉丝,用来涮猪肉、羊肉、鸡肉、鱼肉,不时还有野鸡肉、孢子肉、鹿肉及飞龙肉。有的也用各种山磨菇调汤,如榛菇、元蘑、草蘑、海拉尔蘑等,众人围坐而食,四季皆宜。如今的满族火锅既保留了传统做法,又配制了天然滋补药材兼煮、炖、焖、煨等烹调方法,使满族火锅具鲜、香、滑、软、嫩等特点,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滋补养颜的功效,肥而不腻、鲜而不懈、淡而不薄、口味醇厚,吸引很多国内外游客来抚顺品尝。
(4)大伙房水库全鱼宴
  
额
  大伙房水库水质优异、鱼类品种众多,有鳙鱼、青鱼、草鱼、鲢鱼等35属43种生态河鱼。其中以野生鳙鱼(花鲢)鱼最为出名,作为我国重要的野生花鲢鱼生产基地,大伙房水库出产的花鲢鱼不投放任何饵料,个儿大、味儿鲜,肉质细嫩,先后被国家认证为无公害食品、2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伙房水库的花鲢、鲤鱼两个品种还荣获国家农业部认证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大伙房水库全鱼宴是在吸收全国烹饪名菜的基础上加上辽菜的制作工艺开发出来具有抚顺地方特色的抚顺美食系列,不但营养丰富,而且鲜嫩味美,百吃不厌。目前,抚顺餐饮业、旅游饭店、旅游农庄等都在开发、研制大伙房水库鱼宴,大伙房水库鱼宴正逐步成为抚顺的特色美食品牌。
5、诗中抚顺
  抚顺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风光名胜驰名于世,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王侯将相、文人墨客的目光。由此诞生了各显风华的文学佳作,其中诗歌作品更是以其特有的韵味装点着抚顺地域的风情风貌。
  历代诗人提及抚顺的作品浩如烟海,其中对西汉故府玄菟郡的描写尤为精粹。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庾信,多次在诗词中提到玄菟,留有诗句:“交河望合浦,玄菟想朱鸢。共此无期别,知应复几年。”“愿子着朱鸢,知余在玄菟。”这两首诗都是借玄菟代指北部方位,由此感受到的是华夏疆域的辽阔和诗人心中华夏一体的情怀,笔墨淋漓、情深词婉。
  南朝陈后主有诗云:“蹀躞紫骝马,照耀白银鞍。直去黄龙外,斜趋玄菟端。”可见偏安江南的末代皇帝,笔下仍梦想着纵马驰骋黄龙、玄菟这方东北疆土。被称为一代“诗史”的吴伟业在写给辽东故交的诗中提及“萧萧夜半玄菟月,鹤唳归来梦不成”,描写了故人在寂静、萧条的夜半时分,仰望玄菟上空的一轮明月,耳听远处哀婉的鹤鸣,辗转不能入睡的情景。清朝词人纳兰性德提及玄菟时用了“玄菟漫闻多白雁,黄尘空自老朱颜”的诗句。上述诗句都是借玄菟指辽东地区,可见玄菟在历代诗人心中已经成为了辽东乃至东北地区的标志性名称。
  以李商隐为代表的唐朝诗人多借玄菟郡描述唐朝东征高句丽史实,如李商隐的诗句:“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唐朝宰相许敬宗提及的“电野清玄菟,腾笳振白狼”,这里的玄菟郡多为实指两汉王朝的玄菟郡置。
  抚顺地区作为清王朝的肇始之地,更是备受清代诗人墨客的关注,不论是对风光名胜的见景生情,还是历代东巡清帝的抚今追昔,都为抚顺留下了珍贵的诗词作品,阙阙珠玑,璀璨辉煌。
  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在途径抚顺时,于城前眺望,写下“乱山残照戍城东,立马萧萧古寺空。接塞烟岚天半雨,背人雕鹗晚来风。”的诗句,空寂悲鸣的景象引发了诗人感慨万千。盛京将军升寅在高尔山上题写了著名诗句:“北门对山南门渡,山头渡口渔樵路。登山欲上古浮屠,碧磴朱岩迷烟树。”其中北山即为高尔山,古浮图即为至今仍耸立与高尔山巅的辽代古塔,从诗句中可见塔距峰巅、宝刹巍峨的迷人景象。
  萨尔浒大战是有清一代朝野共同讴歌的重大事件。萨尔浒位于今抚顺新宾一带,清帝东巡至此,无不著诗追忆。康熙留有诗句:“城成龙跃竦重霄,黄钺麾时早定辽。铁背山前酣战罢,横行万里迅飞飙。”乾隆途径萨尔浒时感发诗句:“铁背山头歼杜松,手麾黄钺振军锋。于今四海无征战,留得艰难缔造踪。”嘉庆以“据崖设伏选精骑,列阵飞驰尽劲兵。尚间崖头方破队,斐芬山畔复摧营”四句记述了萨尔浒战事经过。清帝以生动可感的诗句追忆萨尔浒之战,借而缅怀先祖艰苦卓绝的创业功德。
  清朝统治者出关告祭祖先、拜谒陵寝,葬有祖辈的永陵和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城是必经之地,由此诞生了大量缅怀先祖的诗词佳作。康熙第二次到永陵祭祖期间,写出了“霭霭兴王地,风云莫可攀。潆洄千曲水,盘叠百重山”的绝妙诗句。乾隆以“初来尤切切,欲去更迟迟”表达对祖居之地恋恋不舍的殷切之情,以“涕零始业何其艰,九重万户遑安处”感慨创业之艰,表明自己不敢安逸懈怠之志。道光在巡阅兴京途中留有诗句:“小子铭心志,骄奢戒在兹。” 乃自明心志,决心戒骄戒奢,努力守成。
  赫图阿拉城内的显佑宫也颇受注目,乾隆巡谒至此留诗云:“翠华临故里,琳宇谒仙宫。叠嶂排云上,遥岑列柱崇。”道光提及显佑宫时写到“一旅豳岐创,仙宫建帝乡。嘉名崇显佑,至德洽馨香”,言辞间尽显对显佑宫的尊崇。
  永陵前的启运山,气势雄伟,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清永陵的后面,绵延逶迤数十里,与苏子河、烟筒山构成了独特的风水形胜。乾隆诗云:“长白龙干西南来,灵山启运神堂开。原远流长绵奕世,骈蕃褆祉皇图培。”可见在乾隆帝心中,启运山的绵绵赐福,培育了大清世代不绝的皇朝大业。
  从诗词大成的汉唐到封建鼎盛的明清,从庙堂君臣到江湖文人,辽东这一方水土从未缺少诗词的咏诵。这些星光灿烂的诗词佳作蕴含着柔情与婉约,壮志与胸怀,彰显了抚顺、辽东乃至东北地区的精神文化,为抚顺的历史文化谱写了华彩篇章。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工作动态              教学资源              雷锋文化              云课堂              联系我们              

雷锋学院

版权所有:抚顺雷锋学院(抚顺社区学院)ICP备案号:辽ICP备2021001648号-1
联系地址:抚顺经济开发区高顺路西段21号   联系电话:024-56117777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